任卫军:“军”观其变 招考制度改革的10大政策解读与猜想

2015-01-19

官方欲说还休,民间议论纷纷。自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及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将主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比如受瞩目的像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项目、2015年起推进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等等。

最近这几天,各方教育大神及媒体都在纷纷解读新政,有些政策已经明文规定,让大家吃了定心丸。但还有些政策说得模棱两可,让考生和家长坐立不安。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圣达信教育资深升学规划专家,我就考生和家长最受关注的招考改革十大政策进行解读和猜想。

1、2015年后的自主招生改革怎么改?2014年新高三生如何应对?

政策发布:“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卫”你解读:自主招生是当下咱们家长最关注的话题了,而且改革力度非常大。像不采取联考方式,也就是没有了往年的联盟了,2015年将会成为这些联盟存在的最后一年了。还有个最重要的改变是改在高考后进行考核,这个时间点将会放在哪个节点,也很关键。高考后事务较多,再加上自主招生的考核,校方将会压力巨大,我们猜想自主招生的前期报名、申报还会同现在流程,只不过考核安排在高考后。类似于港澳高校在内地招生模式。而且最关键,取消联盟,各校独自为战,标准不同,更加复杂,家长和考生更束手无策,更需要我们这样专业的升学机构来为您当个“小帮手”。

还有个时间节点让2014年的新高三家长很纠结,搞不懂到底是包不包括2014年新入学的高三学生。从教育部的官方提问回复来看,“新的自主招生模式,2015年开始推行,适用于2015年应届高三学生。是否就指2014年新入学的高三学生(2015年应届高三毕业生)?目前还不得而知。由于自主招生不受“提前三年”时间限制,我猜想有可能就包括2014年新入学的高三学生。

但是”推行”两字是不是全国都统一步伐,还是个别省市先推行?现在还只能猜想,具体还要等教育部门给出细则来。建议咱们2014年新高三家长还是静观其变,耐心等待最新的细则出台,如果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还是参照去年的流程来走,把工作做在前面,总是不吃亏的。

2、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喜还是忧?

政策发布: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边疆民族特困地区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卫”你解读: 减少和规范加分,虽然是从2015年起实施,但是在2014年底会出台具体的意见。这项措施受到家长和考生关注度最大,以往中学生们为了赢得高考加分,出现了很多怪现象,尤其是“国家级运动员”的大量造假,屡屡见诸新闻,现在国家要把这部分“毒瘤”砍掉,有些机构和有些特权的人或许不高兴,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好事。

但也有人提出意义,就是某些从高一甚至从初中就着力培养孩子特长的家长和考生来说,是一个打击。这么年的培养,眼看就要收割了,但是却来个“一刀切”,确实有不公,但改革是总体照顾大多数人利益,如果有个逐步的过程当然会更人性化。

3、取消录取批次改革,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

政策发布:改进录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卫”你解读:这个改革措施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推进平行志愿,全国大多省份已经实施了,有成熟经验,倒还好。关键是取消多批次录取的话,对考生就有较大影响了。尤其是像天津这样有多批次招生比较明显的省份,一旦取消多批次,就会让一部分以往依托“批次”为尚方宝剑的高校,会有更大的危机。只有办学好,就业市场口碑好的学校才会招到更好的生源,对于咱们家长和考生来说,还是要选择多批次招生高校中以“一本”为主的高校。

4、取消文理不分科,对于考生来说是利还是弊?外语一年考两次是“减负”还是“增压”?

政策发布: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卫”你解读:在这次改革的政策中,还有个政策非常令家长和考生关注的,属于政策“干货”。那就是文理不分科和外语考试两次机会。首先来说,文理不分科,从好的角度上讲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面,避免偏科,导致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从国外的成熟人才培养经验来看,是一个发展趋势。在国外的本科教育中,甚至都是采用文理通识教育。虽然咱们国内本科大学,也在开展这样的改革,但是步伐还是有点慢。那既然在高中阶段国家就有这样的教改,对于当下的高中生来说,是个幸事,宽培养中发现孩子自己的潜质,再在大学中选择适合的专业,未来的路将会越走越顺。文理不分科2017年只在试点的上海和浙江考试录取时实行。其他省份仍按现行办法,保持不变。请关注两省市将发布的方案。

至于英语改革,虽然分值低了,我强烈建议您家孩子,千万别放松外语的学习,未来的国际化社会,学好了英语绝对不吃亏。但是英语一年考两次,总体让会给考生多一次机会,能发挥出自己更好的水平。但也会让考生选择最好一次成绩,都去参加两次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加大了考生的负担。

5、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政策发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卫”你解读:分省考试还是统一试卷,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此次改革措施,可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让我们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一张卷”的情况。也许,到那时高考成绩就会成为类似于美国高考SAT考试,达到了基本分数后,更多的综合素质评价会掌握在录取高校中。是不是会这样,我们拭目以待,不管怎样让孩子有个更综合的软性素质,将会是了未来的大势所趋。

6、学业水平考试将来怎么设置考试,可以文理搭配吗?

政策发布: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卫”你解读: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国家制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科目的考试范围为各学科必修模块的内容。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10个科目。

在以往高考成绩为主导的时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不被考生和家长重视,认为只要达到毕业标准就可以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提高高考成绩上。但随着近年来自主招生的实施,部分高校已经明确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获得“A”成绩要求越来越高,才逐步引起考生和家长重视。相信在2014年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中,会进一步引导考生和家长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视,无论在未来新形势的自主招生选拔中,还是高考录取中,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育部答复,“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计入考生总成绩的3个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学生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可以文理混搭。六科的分值比重是一样的,由各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

7、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中国学生的培养,有哪些作用?

政策发布: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各省(区、市)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学校组织实施。

“卫”你解读:除了加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分量,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样很有必要。可以说一个是“硬性”指标,主要考察了学生的成绩,这个综合评价就可以说是“软性”指标,这看似无用,实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未来的人生之路,都起到了更深远的影响。我前一段时间去了趟美国游学,观察了当地的中学生生活,很有感触的一点是他们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而且多提倡做义工,看似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期待这项措施能更好促进中国孩子成长。

8、新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后,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有什么利好消息?

政策发布: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卫”你解读:近些年“寒门学子再难出头”的声音不绝于耳,事实上,根据近年在国内顶尖大学新生录取数据统计,确实出身寒门的学子越来越少了。不过在2014年北京大学4000多新生报到中,北大新生中农村户籍占18.5%,创下近年来最高,是个可喜的现象。

国家此次改革将会更多惠及贫困地区农村学子,将是一个良心工程。想当年,正是一批恢复高考后,大批出身贫寒家庭的学子,鲤鱼跳农门,通过读大学,改变了自身命运,也成为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中流砥柱。相信这次改革措施,未来20年将会再次涌现出更多的国家各行业发展的栋梁之才。

9、提供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对于家长来说要关注什么?

政策发布: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卫”你解读:高考各省录取率的不平等,一直受到国人诟病,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些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高考生,惠及的利益更多。国家现在有这样的举动来改革,相信已经想动这块“奶酪”了。不过要提醒咱们家长的是,高校的录取率通常是算上高职以上的录取率,对于咱们大多数家长来说,还是看重一本的学校录取率,所以这个更是宏观政策,咱们还是争取让孩子上更优质的学校更重要。

10、提倡终身学习和学分互认、转换,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为什么地区选择更重要了?

政策发布: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卫”你解读:探索立交桥式的培养模式,是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一直所实施的方式,建立终身教育体制,相信这点改革不仅惠及高中学生,也会惠及更多的成人。当然,对于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对咱们高考生来说,选择学校尽量选择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像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城市,大不了上大学后,还有机会申请到更好学校求学机会。  

 



阅读63
分享